從和弦到和聲|韋瓦第(A.L. Vivaldi, 1678-1741):和聲的靈感(L’estro armonico) Op. 3 No. 2

文/樂品越樂 封面圖片/Vel Verrept

和弦與和聲

早在第九世紀,歐陸修道院中發展一種名為奧干農(Organum)的音樂,在主旋律再加上另一個聲部,形成平行四度、平行五度或平行八度和弦。十四世紀,英國的多聲部宗教樂曲中出現了一種在旋律下方唱低三度,形成平行三度,由於這樣的新穎和弦,使得當時的英國聖樂產生一種有別於的歐陸的和聲效果。雖然平行和弦和諧悅耳,但是,聽久之後卻因沒有變化而感覺”呆”。

接著,作曲家試著在平行和弦中增加更多聲部,成為三或更多聲部,例如平行三度六度和弦等,產生新的色彩。最後,聲部間不再只有平行發展,而可以任意組合。經過大量的和聲實驗後,巴洛克時期漸漸發展出主音音樂(homophonic)。主音音樂,簡單來說,由一條旋律線與支持它的和聲構成。當同時演奏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音符而結合成一個單獨的音時,和弦就出現。當一個和弦接著另一個和弦時,和聲就出現。和聲在音樂上,好像繪畫上的調色,一個顏色塗抹在不同調色的背景中,就會產生不同的色調感;同樣的,一個旋律配上不同的和聲,它發出的聲音感情也會不同。

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在音樂中任意安排單音、雙音、三和弦、七和弦,並發現有些和弦聽起來較穩定和諧,有些和弦聽起來不穩定飄忽,另有些和弦聽起來衝突尖銳。不同的組合方式就產生不同的和弦行進感。慢慢地,調性音樂的合聲規則抬頭,主音三和弦為主,屬音及次屬音三和弦為輔,音樂就在穩定和諧及不穩定(甚至衝突尖銳)的感覺間飄移,最後結束在穩定的和弦上。其中,較有名的就是五度圈(circle of fifth)的和弦移動。一開始,先任意選一個音的三和弦(例如選擇B)然後往下算五度得到E,依序建立一系列的和弦進行,B-E-A-D-G-C-F-B,依此類推。

操作說明

不管文章如何捲動,影片都會一直固定在下方或右下角。按下文中的按鈕,影片將暫停,接著按下右下角影片的”Play”,影片將直接從指定的時間開始播放。

由於有些手機(例如iphone)於播放影片時會轉為全螢幕,因此,較佳的閱聽環境為電腦、筆電或平板。如果您的iphone是iOS10以上版本,可以在影片右下方按下,取消全螢幕播放。

韋瓦第:和聲的靈感 Op.3 No.2

大協奏曲(Concerto Grosso)的編制,包含主奏團(concertino)、協奏團(ripieno或concerto grosso)及數字低音樂器。主奏團是二把小提琴,協奏團包含小提琴、中提琴及大提琴,數字低音樂器由大鍵琴擔任。共四個樂章。

第一樂章,跳弓的慢板(Adagio e spiccato)。

Vivaldi-armonico-3-2_mvt1_A

圖1-第一樂章第1~4小節的全奏樂段

0:00一開場就是只有和弦進行而沒有旋律的樂段(圖1),穩定節拍下支持的和聲充滿氣勢。

Vivaldi-armonico-3-2_mvt1_B

圖2-第一樂章的主奏樂段

0:57~1:20穿插了主奏小提琴的平行三度旋律(圖2)。最後,以充滿氣勢的和聲結束整個樂章。

第二樂章,快板(Allegro)。

全奏(tutti)、主奏/獨奏(soli/solo)樂段交錯。全奏樂段由主奏團及協奏團一起演奏,產生具氣勢的和聲;主奏樂段由二把小提琴奏出平行三度旋律;獨奏樂段由第一小提琴獨奏,或者是由第一及第二小提琴輪流獨奏。透過這樣的樂段交錯,創造出音樂的層次。關於全奏、主奏/獨奏樂段交錯,另外可參考<<競奏與大協奏曲:柯賴里第一號大協奏曲>>。

1:24 開始全奏樂段。
1:41~1:50及2:01~2:09是由二把主奏小提琴拉奏的平行三度和弦的主奏樂段。

第三樂章,甚緩板(Larghetto)。

全奏、主奏樂段交錯。全奏樂段由主奏團及協奏團一起演奏,產生具氣勢的和聲;主奏樂段由二把小提琴奏出平行三度旋律。

3:45 開始全奏樂段。
4:12~4:23、4:38~5:02及6:17~6:40是由二把主奏小提琴拉奏的平行三度和弦的主奏樂段。

第四樂章,快板(Allegro)。

全奏、主奏/獨奏樂段交錯。全奏樂段由主奏團及協奏團一起演奏,產生具氣勢的和聲;主奏樂段包含由二把小提琴奏出平行三度旋律,或者由二把小提琴進行旋律模仿。

6:52 開始全奏樂段。
7:16~7:27及8:42~8:52是由二把主奏小提琴拉奏的平行三度和弦的主奏樂段。

延伸樂讀

如果喜歡這些資訊,歡迎在臉書給我們一個讚!您將可以透過臉書知道最新發表的文章。
古典音樂欣賞筆記(樂品越樂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lassicMusicNotebook
官方網站:https://feelmusic.com.tw/

發佈留言